春節歲歲有,年年不一樣。老人總喜歡憶昔懷舊。在此幸福的時刻,腦際中不禁浮現兒時(新中國誕生之初)過年的情景。
其一,送灶神,吃油炸豆腐。
七十年之前的臘月底,流淌千年的胥河南岸一排排民宅之中 , 三間土墻茅屋中狹小的灶間里,一口低矮的柴灶上方砌著一堵灶墻,墻端上面有一個貼著灶公菩薩的狹小空間,于兩側貼著“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披是“天下太平”的對聯。臘月二十三晚,炸油子豆腐前,媽媽就虔誠地念念有詞敬香送灶神爺。
然后,就開始開油鍋炸圓子豆腐。坐在蒲礅上幫燒鍋的我,則迫不及待地起身來。母親最初特意先炸切成三角狀的幾塊,使之熟透可吃。嫩黃又蓬脆的油炸豆腐剛出鍋,即撈至青花瓷小碗,沾在辣醬醬油讓我解饞暖胃。那個美滋滋的味兒至今難以忘懷。
其二,看跑燈。
一個正月,馬燈,龍燈,蹺燈,輪番上陣。
胥河之北東王廟附近的湯家村上的大馬燈,定埠鎮的小馬燈,咀頭村的龍燈,沛橋村的蹺燈,不知誰家的蕩河船,在鎮上各處道場打谷場寺廟前,輪番精采紛呈的上演,即刻間,龍騰人舞、喇叭震天、緊鑼密鼓,掌聲,叫好聲,不絕于耳。頑童們有時一場接一追看,樂此不疲,其樂融融,甚至忘卻時間和回家的路。
三,拜年發(收)押歲錢。
到親戚家拜年,發(收)押歲錢以祝福孩子長命百歲,是又一樂事。錢數與現在整十整百的相比微不足道(少者解放初幣一兩角,折合現在一兩分,多多不限),但形式有異:不是直接發紅包而是用紅線扎著放于回禮的一對長壽糕上,且回到家里打開才知道多少,事后大人并不發給孩子亂花。我們懂事,也不向媽媽和長輩們要押歲錢。他們也必須給上門拜年的小孩子發押歲錢取取好兆。
為避免篇幅冗長省去了三十夜擠澡堂洗湯鍋等。時代進步,舊俗不再,但回味有樂。多謝親們的無私關心熱情點贊!提前祝福大家新春快樂,已已如意,康樂喜順!
盡管陳年舊事不一定為人津津樂道,在我的心靈深處卻難以抹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