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接到老媽電話,說這幾天很忙,一問原因竟是村里要跑高蹺。在我的記憶中,九十年代初村子興了高蹺,后來一直處于不動狀態,一晃二十多年了,那班踩高蹺的也到了知天命的年齡,村里年輕人大多在外怎么能聚起來呢?
2025年1月11日也就是臘月十二,沉寂二十多年的禮村高蹺被幾個年輕人喚起。經老人會再三協商,決定把祖傳的高蹺傳承下去,讓村子的文化得以延續。于是大家分工做事,買袍、請門師、置辦樂器等,一切妥當,按照原班人馬演練,適當調整補充,以前年輕的小伙子此時已是中年大叔,但干勁熱情依舊,鑼鼓聲聲又在村頭響起,熱鬧的年又回來了。
禮村高蹺大概有一百多年了,具體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不清楚,師傅來自哪里也不清楚,因當時沒記錄,早些的人都已作古,無法再往前推算。祖傳高蹺18副,離地70公分,一共三場,第一場桃園三結義,官老爺過關、王媽媽罵雞、打漁殺家、漁翁斗蚌精等,第二場古城會,選自云長斬蔡陽的故事,呂布戲貂蟬,白蛇傳等。第三場云長看燈,公子幫他提***,云長壓后,前面的一馬一旗相互穿插。每一場都有精彩看點和笑點,記憶中最喜歡的看的是河蚌精和漁翁,還有王媽媽罵雞,詼諧有趣,那時不懂高蹺里的人物故事,只知道好玩有趣,純碎就是看熱鬧。隨著年歲增長,受地方文化的影響,對老家的踩高蹺有了好奇,想要更多了解,也想把自己所知道的記錄下來。聽說1月25日下午演練,于是今天回家了,早早去了演練場等待,雖然風很大,有點冷但強烈的求知欲讓我靜靜等候,見到熟悉的長者除了問候,還不忘請教心里的疑惑,因間隔年代太久,又因最后那一班人在原來18副高蹺的情況下添置了4副,多出來4個人物,而今大家一致認為沿襲老祖宗傳承下來的18副高蹺,刪除了新添的4把。今天不湊巧,有幾個高蹺手因事抽不開身沒來,雖然少了幾個人一樣可以練習,但少了故事,少了點趣味,希望臘月二十八開光后,每一場都是精彩紛呈,帶來更多的喝彩和鼓掌,踩高蹺,踏平坎坷步步登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