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第三次去蔣山村,蔣山村已經更名為花山村了,雖然不再是蔣山何家,要稱呼花山何家,何家還是那個何家,只不過換了一種說法。這一次在何氏宗祠門口停留好久,先把外墻張貼的那些民族文化遺跡通過文字瀏覽一遍,然后一一對照尋找,做到一一對應,加深記憶。原來何氏宗祠是何姓家廟,始建于南宋,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元兵南下,見家廟建制超高遂焚之成廢墟數百年 ,清乾隆十八年,由族中紳縉周南、居仁、居恒,子璉、耀南、廉山倡建家廟,集粟二百八十擔動工,歷時三年方落成。百余年后,即清光緒三年又修繕油漆一新。文革中也沒能幸免,終因何氏歷史悠久,文物價值高,被列為縣級保護單位,2012年又定為市級文物,次年經族人發起,重修何氏宗祠,修建時沿了襲享堂、東廂房、門廳,新辟西碑廊,增享堂露臺。如今來到何家,站在何氏宗祠門口,看著古色古香的宗祠,想像它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苦難,現今還是這么從容,再看門口玻璃罩下的一塊門石,這是宗祠最初的遺存,見證了800多年的時代變遷,經風吹雨打真該好好保存保護。跨過門檻,里面比較開闊,院落挺干凈清爽,隔墻里的竹子靜候一旁,享受著陽光雨露自由生長。來到“家訓堂”,紅底金字下的“忠孝廉節”四字剛柔相濟,讓我感受到何氏家族的嚴謹家風,設施齊全的祠堂,有族人緬懷的祖先。宗祠內供奉先祖何執中(曾任北宋宋徽宗時宰相)和其孫何文忠(花山始祖,時為南宋樞密使)之神位,與中間高懸的“昭穆堂”匾互為映襯。享堂東西板畫,人物栩栩如生,寓意深刻。
原來何姓,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才出現的,距今大約2200多年,是我國十大姓之一。
何氏始祖是戰國末平韓屋王的兒子,韓王安登位時,被任命為公族大夫,與韓非同朝為官。后因變故,被秦朝密探查問姓氏,剛好天氣嚴寒,先祖停船在河邊,隨手指著河水說:“這是我的姓”。密探不領悟,反問道:“是姓河嗎?”先祖也不言語,等密探走后,先祖才知客探的身份和來意,大驚失色地說道:“我們家之所以不被逮捕殺害,完全是因為“河"這個字所賜,這是上天有靈!”“但是姓氏一般從人旁,不能從水,從此以后就以"何”為姓,定居在廬江.就這樣將錯就錯,韓成了何。何氏宗祠的始祖為明永樂平伯文季文創修何氏宗譜尊第四十九代孫何執中。何氏族人清楚自己從何而來,活的明白,何其幸運!有歷史記錄的村子有證可查,也有源可追,不是每個村子都這么幸運,有的只有傳說沒有文字記錄別說保存了,還有的連故事都沒有傳承下來,稀里糊涂生活在村子里,年輕人問起也是一問三不知,重拾村文化、村歷史勢在必行,也是留給子孫后代的念想和精神財富。尋根問祖,你從哪里來?